2015年5月10日 星期日

關於正顎手術的一些想法

不管看到什麼,都會和工作聯想到一起,這就是所謂的職業病吧?


最近逛書店翻到了一本書,書名叫「字型散步」,看了之後覺得蠻有趣的,而且裡面大有學問,在這裡先分享一部份。

2012年的某日,台北松山機場發現了一個貼著「全部炸藥」字條的包裹,頓時造成恐慌。經過啟動緊急程序封鎖、防爆小組移除後,竟然發現包裹中只有榨菜,而字條上寫的其實是「全部榨菜」!只不過因為一點點的筆誤,卻能造成傳達出來的訊息卻天差地遠,導致整個機場人仰馬翻。



還有一個笑話:開學第一天老師點名,喊了「林蛋大」數次卻沒有人回應,直到結束有一位同學還沒有被點到名,老師問他叫作什麼名字,同學回答「楚中天」!


因為正顎手術之後臉型的變化,常常會超出一般人能夠準確預測或想像的程度,所以手術前的諮詢,常常被問到的問題就是手術後會變成怎麼樣?通常我會強調「開完刀會變得正常、自然」,但是最近門診看了幾位年輕女性,卻一再強調她們要的不是正常而已,希望手術以追求美麗為最優先考量。這樣的要求與我們的原則看似有所出入,所幸看到手術後的改變,大家都能露出滿意的笑容。


正顎手術把上下顎骨切開,調整移動後再重新固定,對臉型可以產生非常明顯的改變。當醫師在手術中決定唇、齒、下巴、輪廓的相對位置和比例時,其實就好像寫字時思考每一筆每一劃要如何落下;如果沒有按照正常的比例,可能就會把「榨菜」變成「炸藥」。追求美麗時如果沒有先符合「正常」、「標準」的前提,就好像請書法家來寫「林蛋大」三個字,就算寫得再漂亮,大家還是比較喜歡自己寫的「楚中天」吧?

2015年5月3日 星期日

關於正顎、削骨時會碰到的神經血管

一直在留意有沒有比較詳細一點的臉部解剖圖譜,最近看到一本介紹還算詳細的,裡面的圖片如下。






大家可能會想,大體解剖學不是在大學三年級就學完了嗎?怎麼現在還在找書複習?其實醫學院七年要學的東西實在太多了,大體解剖學只能學到最基本的構造,大略就是下面兩張圖中的程度;大家可以和上圖比較看看是不是天差地遠,畢竟不是所有醫學生都會走外科做頭頸部手術。

醫學院學的都是比較重要的神經跟血管,而且沒有分支,也很少提到靜脈或是感覺神經;就好像地理課頂多提到台灣的濁水溪或淡水河,不會介紹到外雙溪甚至瑠公圳,更別提其他地下管線了。







然而頭頸部手術就好像在馬路上開挖一樣,對底下的自來水、高壓電纜、瓦斯管線、網路光纖等的分佈位置及深度都必須瞭若指掌,才不會碰到不該碰的東西!


除了牢記各個構造的位置之外,也要熟悉彼此間的相對關係及深度;好比地毯下有一條高壓電線,如果要在地毯上面施工裝潢,只要小心不要弄破地毯就不必擔心弄斷電線。

           

在長庚外科及整形外科的十幾年間,很幸運的見識到無數超乎想像的手術,開拓了我的眼界,也讓我體會到外科手術的極限,是可以一再被突破的。很久以前就從老師和學長的手術中,印證了解剖學是外科的基礎;想要比別人更精準俐落的完成一檯手術,唯有從別人都不會在意到的解剖細節著手。說實在的,我覺得這本圖譜有許多細節都還不太夠用呢!